当前位置:首页 >> 内蒙古 >> 时尚 >> 正文

最新资讯

英特尔大连厂变道:一座明星厂的尴尬自救

来源:广东网    更新时间:2015/10/23 16:38:52  阅读[7534]


  昨天,英特尔公司发了一则消息,说是大连12英寸厂(F68)将改变产品路线,从过去的处理器业务变成Nand闪存芯片业务。

  这消息很少人关注,但值得反思。英特尔大连厂当初可是一个明星级项目,投资高,产业影响大,一度被标榜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典型案例。它甚至牵动着中美科技业、政经领域的神经。

  为什么这个2007年建设、2010年投产的12英寸半导体项目,短短4年就变更用途了?

  我先给出结论:它是中美两国科技、全球经济危机、产业变迁、英特尔战略共同博弈下的一种结果,称得上是一个失败的项目。

  我是这个项目的第一个本地报道者,对于它也有较长的关注。下这个结论,我仔细斟酌过,也有底气这么说。

  这个项目最初诞生在一个全球经济热火、PC业尤其笔记本业务爆发性增长的周期。英特尔那时看准了庞大的中国市场。

  落户大连前,它与中国至少7个城市接触过两年,包括上海、北京、青岛等诸多地方。2006年,英特尔确定选择大连,并于当年6月6日注册了公司。

  关于为何选择大连,官方说法当然是大连区位、产业配套等要素,有个比较具有正能量的说法是:英特尔浦东厂当年顺应了浦东大开发热潮,成都厂顺应了西部大开发热潮,大连顺应了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热潮……我相信有这类因素在。中国面积大,产业布局中的区位选择很讲究:一是产业资源配套,比如土地、人才、交通、供应商、供应链覆盖半径等等;二是接近市场。英特尔项目落在大连,配套条件并不那么好,但形式上至少可以接近市场。在长三角、西南布局制造业之后,北方确实有需求落地。

  但这类重大外资项目,总难脱开某种追逐、迎合政治的诉求。关于当初该项目为何落地大连,顺便提供几个可资参照的例子:三星存储半导体项目,当年与各地谈判后,最后落在西安;富士康与惠普们当年公关重庆,LG公关广州。这种诉求与博弈的结果,有的像撞了大运,有的则非常暗淡。请仔细体会。

  英特尔落户大连前,也一直与上述几个城市沟通,保密非常严格。那时我对这个项目十分关注,但从官方渠道根本无法获得任何信息,我也一直苦于没有突破的方法。

  不过总有一些偶然让人惊喜。2007年3月12日,我去虹桥那边参加一个行业会议,碰到一个熟悉的外资半导体设备业的长辈,还有他的一个日本朋友。我就在一旁听,偶尔听到他们提到说,A公司将有一个巨资项目落户大连,当月可能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公布。不过,他们怎么也不说“A公司”的名字,说自己是供应商,有保密要求。我立刻想到了英特尔,就回家换衣服去了大连。

  当时也有其他半导体项目在中国游说。比如韩国三星、日本尔必达、台湾地区日月光、茂德等。大陆本地的中芯、华虹也都在规划上马新项目。这背后的关键无非是中国的市场吸引力起着作用。若说其中哪个项目值得在人民大会堂风光一下,从影响力说,英特尔可能更靠谱。

  到了大连,我当天去了市发改委,门进不去,找了一个电话打过去被拒了。我翻阅地图,断定它应跟大连经济开发区有关,那边土地储备多,也是未来开发重点。于是次日去了那里,直奔管委会。当时还感慨,管委会大楼真壮观,到底是一个地方招商引资的牛逼部门。

  我去了主任办公室,人不在。然后去招商局、城建处,一派繁忙。其中一名招商女局长,特别干练,但脾气很大,进去询问没几句,就要我出去。一男下属则直接拉我。我拖了几分钟,从女局长这里获得一句非常关键的话:你下个月再来。

  既然A项目当月底后有望在人民大会堂公布,那大连应该靠后。那几天,英特尔消息显示,董事长贝瑞特与CEO欧德宁下月或来中国。这三条信息隐含的时间很有价值。我相信招商女局长不是骗我。

  我断言项目已到最后披露阶段。在偷偷记下女局长桌上几个大连市直属部门电话后,我就在管委会大楼上串门,最后走进开发区组织宣传处处长刘军办公室,跟他聊。那天他眼睛充满血丝,估计加班够呛。我玩了一下采访技巧,说外界质疑英特尔大连项目配套不行。刘显然没有防备,说这是大连第一个半导体制造项目,不可能忽视产业配套,除了通常要素,还包括教育、医院、房产开发等。他还说,大连开发区为此付出很多心血,“谈了不下几十轮”。不过,他不告诉我项目具体位置,只说已备好土地。

  地块问题可去现场摸索。于是,我先去城建规划处咨询,没有结果,但知道开发区双D港那边有53、54、57、59等几个新地块,准备建设新厂区。

  于是我坐上摩的去了双D港。通过周围楼盘营销处、摩的司机、老百姓,确定了“一个很有钱的美国公司”“买下”一大片地。对她们来说,这个美国公司也是她们营销方案里的案例跟噱头。

  写出这段经历,是想说明当初大连如何重视英特尔项目。英特尔自身当然也很敏感。

  敏感的缘由,除了它确实具有重大产业影响力外,也有照顾中美科技博弈的因素。

  半导体领域,美国对中国一直严密封锁,强调要保持两代或两代以上技术优势。英特尔在中国早有两座工厂,但主要是封测。12英寸处理器晶圆厂落地,确实称得上产业大事,堪称美国科技产业对中国的一次松绑。我相信这背后双方一定发生过其他博弈。但是无论如何,美国防范中国,若十分过度,也会损害美国科技企业利益。当年,前任CEO欧德宁曾批判美国产业政策。

  此后,大连厂的后续演进,关键时间节点,我都有所关注。2009年、2010年,英特尔也曾做过多次传播。

  但关键的问题是,为什么,这么一个看去如此重大的项目,这一时刻,突然脱离自己的处理器主业,转向另一个产品线。它是否意味着,大连厂过往一段,是失败的经历呢?

  英特尔自身当然不会承认项目此前是失败,毕竟业务一直存在——虽然产能几乎就是空置状态。我只是从这个项目当初渲染的战略意义上说。

  我在上面已给出原因,这是多重因素博弈的结果。

  一、首先它脱离不了中美科技博弈。大连厂落地并不意味着美国对中国真正消除管制。事实上2007年以来反而强化了管制,中间还制造了一起半导体间谍案,矮化中国产业。由于此前中国发生过“汉芯半导体”事件,中国的科技形象受损明显。

  但美国这种管制抑制了英特尔的竞争力。在中国PC业,若是芯片工艺只能人为落后两代,那简直是一种悲剧。事实上,英特尔大连厂2010年投产时,采用的是65纳米技术。而2009Q4,它美国的工厂已采用32纳米工艺。

  当然65纳米处理器也可以进入许多嵌入式终端,但在PC级产品里,这一工艺一投产就落伍了。同期三星已量产28纳米工艺、台积电已即将进入28纳米市场。虽然终端领域不同,不能平行比较,但综合下来,大连厂留给市场的印象却是一个鸡肋一般的存在。

  可资借鉴的类似例子,是台积电上海松江厂。受限于台湾地区当局技术管制,创设10多年后,这8英寸厂工艺技术更低。据说台积电也偷偷涉足稍高工艺,但也只是夹缝作业。不过与英特尔相比,由于台积电从事代工,产品品类要比英特尔丰富得多,所以该厂也能支撑。

  国家与地区之间技术博弈带来的这种产业扭曲,不是具体企业的责任,它们其实也是受害者。英特尔变更工厂产品品类,确实也是应该。只是,当初的目标可要修正了,它对中国市场的影响后续可能还要观察。

  二、宏观经济、国家博弈之外,英特尔大连项目的运气也挺背。动工后一年不到,还没投产,全球金融危机就爆发了。2008年年末,半导体产业一片惨淡。2009年Q1,英特尔CEO欧德宁在一份内部文件中说,当季,英特尔可能遭遇21年来首亏。

  为化解危机,英特尔当时宣布关闭美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5座工厂。随后,英特尔中国第一座工厂上海浦东厂也宣布裁员关停,产能转移到成都厂。

  大连项目就在这种危机中历经三年建成投产(2010年10月26日)。比一般12英寸厂建设投产周期拉长一年。虽然不能说延宕多久,但大连厂作为英特尔处理器制造业的战略价值已基本失去。

  三、更为不利的当然是经济危机之下,全球PC产业持续遭受着移动互联网冲击。英特尔当年为了与ARM阵营对决,推出过手机、上网本等业务,但没能实现逆转,而且还留下许多后遗症。后来经过多次变革,尤其是技术更新,走出被动,但整个PC业,消费类市场早已被手机、PAD等移动终端侵袭,英特尔更多标榜商务型笔记本、企业级业务、数据中心等业务。

  当然,整体而言,PC企业级市场增长还是相对稳健。英特尔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布局开始持续发力。不过,巨头要想重新占据市场高地,可能还需要等待更久,尤其所谓物联网、云计算、可穿戴行业真正普及。

  时间进入2015年,全球科技产业无论宏观面还是微观面,都遭遇着更多考验。原本高企的区域市场开始发
责任编辑:城市网

广友牛评:


凡来源为南国网的内容,其版权均南国网所有。未经南国网书面授权,
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或建立镜像。
技术支持:165687462 网上爆料:165687462
Copyright© 2017 南国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0805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