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昆明召开的“繁荣昆明文艺创作”座谈研讨会上,丹增、仲呈祥、徐沛东、张胜友、田青、康健民等全国著名文艺家,以及省、市文艺界代表齐聚一堂,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推动云南特别是昆明文艺繁荣发展,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作了精辟阐述、深刻分析,并对云南和昆明的文艺工作把脉问诊、支招献策。
碰撞 聚焦历史文化名城
文艺家们提出,在大转型、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文艺工作者要静得下来、沉得下去,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
“昆明是一座人才辈出、文艺繁荣的城市。”昆明市委副书记、代市长王喜良说,神秘的滇国,埋藏着尘封千年的古滇神韵;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从滇池之滨驶向浩瀚的印度洋;西南联大的琅琅书声,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的浩然正气和文艺新风;作为云南革命熔炉的讲武堂,走出了朱德、叶剑英等一批爱国将领;一代代文艺家在昆明留下了许许多多优秀作品,从徐霞客的云南游记到杨慎、兰茂的昆明诗文,从孙髯翁冠绝中外的180字大观楼长联到聂耳鼓舞全民族的《义勇军进行曲》,从《五朵金花》《阿诗玛》的民族经典,到《云南映象》《十面埋伏》在市场上的巨大反响。这些,都充分展现了昆明文化艺术的成就。
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对云南及昆明的文艺成就给予高度肯定。
近年来,具有云南特点、民族特色、昆明元素的文艺精品,在全国乃至国际上获得不少殊荣。据统计,昆明作家、艺术家曾荣获过鲁迅文学奖、人民文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云南省文学艺术创作奖励基金奖和昆明市“茶花奖”等奖项500余个。
王喜良表示,将以此次会议的召开为契机,进一步激发文艺创新创造活力,努力营造符合春城气质的艺术氛围,重塑文化的精神品格,为经济社会发展凝魂聚气、凝心聚力,努力开创昆明文艺工作的新征程。
观点 挖掘文艺资源富矿
“昆明有大观楼长联、官渡古镇等许多文化景观,这是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这些都是昆明能够立足云南、走向全国,打入世界的一个平台。”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著名作家丹增说,要保护好生态环境,保护好祖先留下来的文化、古迹和遗产,为昆明文艺创作迎来又一个春天。
昆明乃至云南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区位资源,得到文艺家们一致赞赏,纷纷赞赏这是一座文艺创作的富矿,应充分挖掘,有效发挥。
“边陲文化、民族文化、高原文化,使云南的文化繁荣具有多元性、独特性和多彩性,即使是汉文化,也和其他地方有所不同,独具风格。”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作曲家徐沛东认为,云南的文化生态环境非常好,是许多地方不可比拟的,很多优秀文艺工作者扎根云南,创作了大量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认为,昆明是近现代知识的发源地之一,昆明的文艺发展也是独树一帜的。要在充分挖掘云南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形式的拓展和转型,寻求艺术作品内容和形式的突破。
“就音乐来说,聂耳的出生、求学都在昆明,又在昆明开始艺术生涯,依托聂耳的品牌,昆明在音乐方面应该有很多突破口,比如合唱。”著名作曲家、云南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刘晓耕表示,历史上昆明有太多的人物、记忆和故事,是重新让其焕发荣光的时候了。
支招 不忘初心加大投入
专家们认为,繁荣文化事业,首先要予以重视,加大投入;其次要充分挖掘资源,整合优势,创作出优秀作品。
对于如何发挥优势,繁荣昆明文艺创作,让文艺更好地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徐沛东建议,文艺的真谛在于真善美,云南和昆明要立足多元多彩的文化优势,重视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用真善美的理念创作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
仲呈祥认为,昆明的文艺创作不能和传统历史文化分离,要整合优势资源,高扬昆明旗帜,发挥优势,将自然与人文资源交融,创造出最具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的文化,打造独树一帜的昆明文艺。
“不忘初心!”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佛教协会名誉理事田青认为,提到玄奘,人们想到西安,提到红楼梦,人们想到北京大观园,而提到郑和,很少有人想到昆明。昆明对宣传和挖掘文化历史做得不够,本土文艺家也降低了敏感度。要充分挖掘昆明特有的历史、民族和文化特色,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中国电影家协会第七届主席团常务副主席、中国影协分党组书记康健民建议,昆明要加大政策扶持,抓创作、引人才、建基地,把全国优秀的电影资源和人才吸引到云南和昆明来,打造成优势产业,推动文艺事业、文化产业发展。
昆明市委常委、昆明市委宣传部部长金幼和表示,昆明将传承好多民族、多地域文化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优良传统,把握住云南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文化辐射中心的机遇,促进“气候春城”和“文化春城”协同发展,推进“区位优势”和“文化优势”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