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就业市场看跌 考研再遭冷遇
1月20 日,200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结束。教育部公布的数字显示,今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为120万,比去年的128.2万减少8.2万,报考人数下降6%。教育部称除少数省份增长和持平外,大多数省市的报考人数都呈下降趋势。以北京为例,今年共有214450名考生报考2008年北京院校硕士研究生,比去年的报考人数减少7127名,降幅为3.2%。上海、江苏、湖北、山东等省份情况类似,全国考研报名人数首次出现了全国范围内的下降,“降温”再次成了考研的关键词。
研究生就业前景不甚明朗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孙茗报考了国际经济法学硕士研究生,但是在考完后她却没有一点放松的感觉,究其原因,她对记者说,在报考研究生之前,她曾经犹豫了很久,不知道究竟是应该去考研还是先就业。她说:“其实我的同学中有很多人本来也有考研深造的打算,但是我们都知道当前现实是研究生找工作日益艰难,在就业市场上,研究生和本科生可替代性较强,常常出现研究生和本科生抢饭碗现象,这打击了一些同学报考的积极性,我本来也有先就业再深造的打算的,可是没能找到理想的工作,所以就加入了这次考研的队伍,现在我不知道即使考上了,三年后是否能够找到理想的工作。”
确实,越来越多的研究生惊呼他们是在跟本科生抢饭碗,而且有时候还“抢不过”,这严重地挫伤了许多学生对研究生的向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的赵连民老师介绍说,以前,考研是许多学子的选择,拥有一张硕士文凭,相对本科毕业就加入求职行列的学生来说,在招聘中能增加更多的筹码,求职也更为顺利,这种认识导致大学生们对考研趋之若鹜,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高消费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开始研究生扩招,可是,“硕士研究生的逐步扩招,研究生培养规模逐年增大,使得研究生毕业后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本科生相比,当前研究生就业优势并不明显,这是造成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下降的一个原因。”
其实,降温的迹象在2007年就出现了。2007年,全国报考研究生人数为128.2 万,仅比2006 年增加了7000人,在北京等研究生教育大区,研究生报考人数已经开始下降。“研究生就业市场行情看跌是主要原因。近年来的就业率统计显示,研究生的就业优势正在丧失,在许多地方,甚至出现了学历与就业率‘倒挂’的现象:中职生的就业率超过本科生,本科生的就业率超过研究生。”赵连民老师认为,一般来说,职业学校毕业生、大学生、研究生在就业市场应有一个合理的比例关系,可是目前我国出现了大学生、研究生就业难,而许多企业高薪寻求高级技工,却是“一技难求”,这就说明,不同教育之间的结构比例存在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生报考人数下降,正是市场决定的,研究生毕业后就业前景不甚明朗,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考研吸引力的下降。”
研究生"含金量"下降
今年报考某名牌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小张告诉记者说,他这次一门心思要考上这所大学的计算机应用专业,因为他考研的目的是“确实想要在计算机研究上有所发展”,他说之前他对大学研究生的培养方式有所了解,他的表哥是某高校的研究生,“可是据他的经验告诉我,高校研究生数量增加了,而师资的水平和数量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或者增加。许多导师指导的研究生数量过多,一个人同时指导几十名研究生的情况并不罕见,表哥的导师带了15个硕士生,而且校外的事又多,一学期最多见学生两三次。他的弟子们就只好‘跟着书目单读研’。表哥常自嘲说在‘短缺状态’中成长的研究生,含金量能有多高?所以我在报考前仔仔细细地了解了所报考学校的情况,希望自己能够学到些真本事,而不仅仅是镀镀金而已。”
确实,对于高校来说,谁的硕士点、博士点多,排名往往靠前,就能争取更多的国家投入和地方配套资金,自然乐于扩招,而且虽然硕士点的设立有严格审批,但开设专业方向只需老师申请,这也导致了超越办学能力的研究生扩招更为普遍。在“低成本专业”,一个导师带十几个研究生,已“不算多”,导师疏于指导,学校出口把关不严,在此情况下,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可想而知。这也就导致了一些研究生就业后的表现与其文凭不太相称,使一些人对研究生是否有真才实学产生了怀疑,更使得研究生在口碑上也“贬值”。
如果说就业环境的变化是研究生就业难的直接原因,那么,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下降却是另外一个原因。
“我不讲‘学统’,不管你是否出自名校,只要你证明比本科生强。否则我每月多花一两千块干什么?”北京中关村一家民营企业老总说,现在的研究生“专业知识陈旧,优越感强,比起本科生,适应慢,不勤奋,要价高”——研究生让他郁闷,“每年招一二十个,干一年,能留五个就不错啦。所以现在比起学历来,我更偏爱对职业有准备的人!”
确实,赵连民老师说,除了学生变得理性外,用人单位也变得理性,“研究生学历未必抵得上相同时间的工作经验,企业揽才更注重实际应用能力是社会普遍规律,公司和企业不再像以前那样盲目地‘人才高消费’,不再跟风招揽硕士、博士。”这几年不少用人单位已逐步发现盲目招聘高学历人才产生的弊端,用人单位也开始在招聘时适当调整方向。这一切导致现在硕士生找个工作越来越“难”,许多研究生认为,“研究生”这个“身份”真有点“高不成低不就”。2007年毕业的北京大学工商管理硕士李炎说,目前高等院校进人才的标准提高到博士,使得他们选择机会大大减少;而对十分看重利益的企业来说,在管理层面他们更注重工作经验,这一切挤压了他们的就业空间,出现了“高校进不了,企业也不领情”的尴尬。
可是,难道责任都在社会吗?也有老师指出,研究生的浮躁心态也使得他们的社会认可度越来越低,北京大学的一位老师就说:“现在一些学生考研,不是出于科研兴趣,而纯粹是为了找个好工作,留在大城市。有的学生考进来,觉得学的将来没用,所以也不用功。这部分研究生抱着‘混学历’的心态,终日忙于实习、培训、考级、考公务员、挣钱等,学习时间没有保证,两到三年下来,收获极少。我也曾苦恼,不知怎么教这样的学生。”
但不管怎么说,报考研究生的吸引力在下降,考研热已然降温,求职难的情况已在硕士生中凸显,不管就业情况为学术研究而读研,已非多数人所求,而纯粹的学术型研究生,也未必得到买方市场的认可。解决这种尴尬,也许要靠大学自身调整,让研究生的课堂跟上社会需求的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