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66万农村籍大中专生将转户进城
来源:广东网 更新时间:2010/8/21 9:18:07 阅读[7667]
重庆日报8月20日讯 昨日,记者从市教委获悉,我市已正式启动农村籍大中专生转户进城计划。根据安排,到2011年底,我市66万农村籍大中专生将正式成为“城里人”。
明年底前转66万人
本月1日,《重庆市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农村居民转户实施办法(试行)》正式实施,我市户籍制度改革自此进入实质推进阶段。作为新生代农民工的主体力量,许多重庆农村籍大中专学生,在农村土地第二轮承包时还没有出生,没有分配承包地,转户进城可消除其后顾之忧。作为重庆户籍制度改革的重要着眼点、突破口和“三类重点群体”之一,做好农村籍大中专学生的进城转户工作对于推进重庆户改工作全面深入开展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按照全市统一部署,预计到2011年底前,66万名市内就读的我市农村籍大中专学生将全面实现转户入城。其中,2010年完成46万人左右,2011年完成20万人左右。
应转尽转入学即转
为完成上述目标任务,全市农村籍大中专学生转户工作由市教委、市公安局统筹,各市级学校主管部门、区县教育行政部门、高校、中职学校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加强各方统筹协调,建立完善学生转户进城制度通道。在充分尊重农村籍大中专学生及其家长的转户意愿前提下,采取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广泛宣传户籍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基本内涵和优惠政策,在努力消化在校农村籍学生未转户“存量”同时及时转移农村籍新近入学“增量”,实现应转尽转、入学即转。
此外,我市拟着重用好就业帮扶、户口托管、住房保障、医疗保障、社会保障、转户资助等六大机制,全方位确保农村籍大中专学生转户工作顺利开展。
教委公安具体负责
目前,市教委会同市公安局已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并组建了综合协调组、大学生转户工作组、中职学生转户工作组、信息与综合统计工作组、宣传工作组、督导工作组等六个工作组,明确责任,分工负责。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各高校、中等职业学校则按照全市统一部署成立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专项工作领导机构,搭建专门工作班子、完善工作机制,并召开专门会议,及时安排部署,迅速开展行动。整体推进工作将全面落实“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属地管理”和“一岗双责”制,制定工作方案,细化工作措施,精心组织实施,确保工作平稳推进,取得实效。
各学校采取致家长和学生的一封信、发放新生入学须知、印制转户宣传提纲、开办户籍制度改革宣传专栏等多种形式,在广大家长和学生中广泛宣传、深入讲解、积极引导,真正使户籍制度改革观念入眼、入脑、入心。
在此后的工作开展进程中,市教委及各大中专学校还将联合新闻媒体同步报道农村籍大中专生转户入城工作的新进展、新情况,挖掘先进、树立典型,并及时收集信息,掌握社会舆情,制定应急预案,掌控改革动态,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和应对措施,确保户籍改革工作有序推进。
11所院校启动试点
目前,我市农村籍大中专学生转户工作已于8月15日率先在重庆师范大学、重庆科技学院、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等11所学校启动试点。市教委主任彭智勇介绍说,我市目前有农村籍学生60多万,包括今年新招收的18万农村籍新生和今年毕业的约16万农村籍学生,是工作启动后人数最多的一年。自明年起,转户工作将形成每年20万左右(每年招收的农村籍新生)的常态规模。
据悉,此次我市大中专生“农转城”户籍办理全部采用网上迁移,学生只需带上本人户口簿、身份证、录取通知书或就读证明,到入户地派出所农转城办理窗口或在就读的大中专学校集中申请办理即可。
农村籍大中专生转户有五大影响
农村籍大中专学生转户后,就业、社保、住房、教育、医疗将统一纳入城镇保障体系,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促进其完全融入城市学习、工作和生活。
随着重庆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越来越多农村籍子女进入大中专学校学习。让这一批农村新生代转户进城,既可逐步减少“农村人口”,又可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在增加城市发展活力与朝气的同时,深入推进城市化进程。
消除户籍制度障碍既能调动广大农村籍大中专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加速其融入城市,最大程度地激发其聪明才智并主动参与到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去,还可启动消费、扩大内需,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承包地和林地,促进城乡资源要素一体化,推动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由于历史原因,在城乡对立的户籍制度下,农民工及其新生代转户进城一直存在制度障碍。同样是进城新生代学子,大学生可转户成为“城市人”,而中职学生转户及配套政策不完善。此次重庆户改首次将农村籍中职学生纳入,构建了更为完备的转户政策体系,在确保其同享转户进城的政策优惠同时彰显了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农村籍大中专学生进城转户,人数多、分布广、涉及千家万户,影响城乡未来发展,备受党和政府以及老百姓乃至全社会关注。做好农村籍大中专学生进城转户工作,让其成为农村籍人口转户进城的先行者和排头兵,对于探路户改破局、推进城乡一体化具有探索性、示范性和突破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