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贵阳 >> 生活 >> 正文

最新资讯

留学生适应港校生活不易 内地生需连闯三关

来源:广东网    更新时间:2014/8/29 11:21:57  阅读[31728]

  虽然港校对各地状元的吸引力有所下降,但是由于语言、饮食、地域优势,且升学途径的多元化,广东学子赴港上学的势头并未减弱。在广州,执信中学、广东实验中学等名校,多是港校输出“大户”,每年都有数名学生赴港上学。

  连日来,记者采访了5名港校在读或毕业学生,其中有4名是广东学子,另一名则来自上海。通过他们讲述的求学经历、生活片段,可见在港就读的学生自由性、主动性更强。不过要想适应在香港的学习生活,需要学生积极主动连闯“三关”。

  留学[微博]生适应港校生活不易 内地生需连闯三关

  学习关:考验学生主动性隐形压力大

  8月26日,香港科技大学[微博]生物专业准大四女生张芷瑜一直守在电脑旁,以一小时一次的频率刷新学校的选课系统。这一天,科大开放选课系统,供最后一学年学生自主选择新一学期专业课程。

  2011年,张芷瑜从执信中学毕业,顺利入读香港科技大学。选课时段由学校随机分配,芷瑜看着自己中意的课程被前面的同学“抢”走,有些着急,“之前已经计划好了,但现在都打乱了,只能不断刷新网络调整自己的选课。”

  芷瑜告诉记者,她着急还有另外一个原因,由于学校都以学分计算,最少要修满120个学分。如果没有赶上此轮的选课,明年春季就要多上一些课程甚至延迟毕业。所幸,她并未错过此轮选课,只是结果和预期完全不同。

  除了自由选课之外,在香港上大学与在内地不同,学校并不分班级。学生根据自己的课程,除了与本专业的学生一起上课外,还会与其他专业学生一起上课。课堂上教师极少点名,也不会有人督促学生自习。在一些学校,学生若对自己选的课不满意,甚至可以退掉。

  看似轻松的节奏背后也有隐形压力,阅读、论文作业、小组活动。课堂上讲究合作,课后也需花功夫。2012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微博]的广东学子小陆,曾在给自己好友的电邮中写道,“香港高校的老师非常严谨,喜欢引导学生思考,他们喜欢说‘带着批判的思维看问题’,不喜欢学生弄虚作假”。

  成绩下降或被警告取消奖学金

  近年来,香港与内地交流的日趋增多,不过也闹出了一些不愉快的事件。一些内地生家长[微博]担心孩子在港会不会受到排挤。连日来,记者对话多位赴港内地生,他们表示不用担心。

  张启晋毕业于广东实验中学,现为香港大学[微博]政治与法律专业三年级学生。他说,由于成长环境、受教育背景不同,内地生与本地生在交流时会相互尊重,很少就政治时事深入去讨论、辩论。张芷瑜则表示:“香港的高校一般都有民主墙,学生有什么观点可以往上面贴,学校不能随意撕下来的,学生会的人会定期清理。”

  张启晋说:“香港学生很实际,他们中大部分毕业之后直接工作,有的人需要还政府的助学贷款,生活压力大,所以他们会更注重自己的学业。”正因为如此,在香港学校社会政府会提供多种多样的奖学金,其竞争非常激烈。内地生小陆透露,除一次性发放奖学金外,如果学生成绩落下来,可能会得到学校警告,也可能导致奖学金取消。因此得到奖学金的学生也会居安思危,不会懈怠学业。

  留学生适应港校生活不易 内地生需连闯三关

  语言关:同学交流三种语言随时切换

  说到去香港上学,适应问题不可回避。辽宁省高考(微博)[微博]文科状元刘丁宁从港大退学一事,也将“内地生香港融合问题”推至舆论高点。

  香港的高校基本采用全英语授课,各校在招生时已对学生英语有要求。以高考英语为例,如学生想拿奖学金,最低要达到120或130分;部分自主招生学校,面试中也会对英语考核。因此,对多数内地生而言,课堂交流并不成问题。

  但是课后,想要融入香港生活,并不轻松。香港以粤语为主,这就给内地生造成“门槛”,相对而言,广东学子更具有优势。

  张启晋说到适应问题,坦言经过新生营的过渡后,基本开始适应香港的生活。他介绍,为了帮助非本地生融入香港社会,港大设有语言课,即让内地生学习粤语,本地生与国际生学习普通话。有的内地生学习语言很快,一个学期后基本会说,也有少部分不去学,一直用英语交流。

  在香港高校,会有一个特别的现象,内地生去香港后,其语言会在三个不同的频道间转换:与国际生交流说英语、与本地生说粤语、内地生之间说普通话。

  生活关:调整作息时间融入舍堂文化

  除了语言上的差异,内地生赴港上学,生活习惯差异也被广泛关注。舍堂即学校提供的“宿舍”,香港高校舍堂是学生课余生活的一个小小缩影。不同的舍堂有不同的文化,甚至每层楼都不同,其中包涵体育信息小组、文化信息小组等,还会有自己的文化节。舍堂会定期举办活动、晚宴等,如果一名内地生因不喜欢此类活动而不参加,久而久之或被边缘化。

  2009年上海文科状元、已从港大毕业留港工作的郑妍为记者举了一个例子。当时她所住的舍堂要开会,楼主(负责一层楼日常事务等)让大家选一个都有空的时间,结果商量的结果是定在晚上12时。“开会一般持续两个小时,在内地很多人这个点都要睡觉了。”

  不仅如此,在生活习惯上,本地学生与内地学生也有很大不同。郑妍以喝早茶为例,在内地,年轻人多在八九点出门,而本地学生可能会在凌晨3点出门喝早茶,5点回舍堂,再睡到12点,下午上课。“偶尔一次还可以,如果经常这样,内地生无法适应这样的作息时间。”

  留学生适应港校生活不易 内地生需连闯三关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关于舍堂,香港高校与内地也有很多不同,学校不会给你安排住哪,一般需要自己申请。在港大,学校提供男生舍堂、女生舍堂、混住(男女分层住)三种,内地生可选择与内地生同住或与国际生、本地生同住等不同类型房间。

  内地生赴港上学,如何适应成关注焦点。在此问题上,广东学子有着天然优势,不过记者采访的多位内地学生表示,融入香港生活,更多要靠自己。省实学子张启晋认为:“说粤语会让人有亲近感,但语言不是重点,关键是传递出愿意与人交往的信息”。上海女孩郑妍更直接:“在新环境中,不要等着陌生人主动说普通话跟你问好。”

  人物档案

  郑妍

  2009年,有机会获得校长推荐就读北大、清华、复旦、港大等学校的她,在和家人商量之后,选择赴港上学。高考成绩出来,郑妍成为当年的文科状元,总分582分(总分630分),就读香港大学工商管理国际商业与环球管理专业,并获得港大三年全额奖学金(港大当时还有委培制度,需在国内委培一年),学费生活费每年14万港元。2013年毕业后留港工作。

  融入香港生活,自己努力占八成

  初来香港,学粤语是头等大事。大多数内地生选择与内地生同住,但郑妍主动申请混住房间,和一名本地生成为舍友,并向对方学习粤语。“室友人很好,她会让我跟她说粤语,她用普通话回我。”

  不仅如此,为了能尽快适应香港生活,郑妍利用自己会乐器的专长,加入学校的管弦乐团,成为常务秘书,这让她接触到更多本地生。“乐团开会等,我需要通知大家,不会粤语行不通。”

  “融入香港生活,自己努力占八成,外界因素两成。”在课堂上做小组讨论,郑妍会主动选择与本地生一个小组;课堂之外,她积极参与舍堂活动,和本地学生一起去做义工。入学两个月后,这位上海姑娘基本能听懂八成粤语,到了年底她基本能说,“在陌生的环境中,你不能被动等着别人用普通话问候你。” 郑妍的积极让她收获很多本地生朋友,一起玩、一起吃饭甚至一起去澳门、东南亚等地旅游。

  采访中,郑妍称她的想法很简单,既然来到香港,就应该主动融入进来,享受这个国际化、多元化的城市,否则再多的资源也是浪费。为何不去清华或北大?她又笑称,这和自己选择的专业也有关系,当时专业共有28人,其中只有两名内地生。

  “有些内地生觉得香港人不好接触,其实不会。”郑妍说,如果你主动一些,他们都很乐意交流。她建议初到香港的内地生,不要沉浸在过去的高中同学情谊上,心态一定要好,“课外可以尝试了解香港的义工文化,这会有助于解香港这个城市。”

  同题对话

  为什么选择去香港上学?

  郑妍:首先比较喜欢香港的城市氛围,来香港可以用“进可攻、退可守”形容吧。如果想继续深造或留下工作都不错;如果不喜欢,毕业之后可以回上海。现在我任职于一家地产发展商,对现状挺满意的,近一两年应该不会想回去。

  怎样看待内地生融合问题?

  郑妍:

责任编辑:城市网

广友牛评:


凡来源为南国网的内容,其版权均南国网所有。未经南国网书面授权,
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或建立镜像。
技术支持:165687462 网上爆料:165687462
Copyright© 2017 南国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0805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