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界压力下,台北市和台中市继其他县市之后宣布明年不办理特招,如今仅剩台南市坚持续办。至此,今年首度实施的十二年公教特招考试分发入学将成绝响,初中会考则成为“免试”入学的唯一考试。然而,没有特招的十二年公教仍将面临许多冲击,并对教育造成长远影响,教育当局及各地高中都不能不严肃思考、因应。
台“国教署”六月间曾说,如果特招跟会考没区别,“取消特招也是一种方式”;而今,几乎所有县市都放弃特招之后,“教育部”却反而说,鼓励各校续办特招维持多元入学,不要回到“一试定终身”的老路。这样的变化,让人无法捉摸。无论如何,今年十二年公教升学制度繁复冗长,乱象横生,如今发展成这样的情势,恐怕也是必然的结果。
取消特招,尚有会考,仍非免试;甚至,会考将因此成为筛选的唯一管道,一试定命运。会考原本具有“能力补救”的作用,现在不得不拿来作为“能力分级”的手段;而明年会考成绩除“三等第、四标示”外,必要时还要再加上十级量尺分数,以满足学生较多的部分招生区鉴别需求。如此一来,会考将变得更像以往的基测,学生必须题题不漏,分分计较。会考“基测化”,加上入学“一元化”,其实更有违十二年公教精神。
特招之所以成为过街老鼠,主要是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过大。特招的原意,是评鉴优良学校规划特色课程与教学,并据以筛选适性学生,辅导助其扬才,重点仍在特色课程的设计和教学。现实上,特招却沦为明星学校优先挑选资优学生、一般学校顾面子又抢学生的工具;加上特招拉长入学期程,多数学校等待少数名校挑完学生,多数学生等待少数菁英先就定位,遂使特招成为众矢之的。
正因先前已见“有特色招生,没特色课程”、“一成特招生挟持九成一般生”的质疑;如今,停办特色招生考试后,更应思考的是:高中未来还要不要发展特色?尤其,面对九月刚入学的唯一一届特招学生,未来三年的课程还要不要维持特色?至于明年入学皆非特招生,学校也要慎思如何保留特色课程?许多学校称,不办特招,仍将发展特色;但能否名实相副,都是未来的重要课题。
眼前立即面临冲击的,还有一些原本志在特招入学的本届初三学生。他们或许是学术能力倾向较强,或许因不同主客观因素而无法在社团、竞赛、服务学习等多元学习领域争取高分,因而努力拼特招。现在各县市相继宣布停办特招,在未来一年,如何协助他们在这段期间补足分数、时数的门坎,将是一大挑战。此外,还有不少学生或因为迁居之故,或为就读心目中理想的高中职课程群别或类科,希望透过特招考试跨区升学;在特招大门关闭后,这些学生不论转学或变更学区,都将面临各县市超额比序积分不同的困扰。
至于台南市,今年一名会考“满分落榜”却成“特招状元”的学生,或许能让台南市在维持多元入学管道时有更慎重的考虑。这个学生因比序积分不佳而在会考落榜,对台南市复杂的比序方式,形成莫大讽刺。再如,最近台南市某小学家长会长明列加入家长会的价目表,表示可让孩子优先参加社团和校外比赛等有助于超额比序加分的项目;这种赤裸裸的作法,岂不也是竞逐积分走火入魔使然?
上述事例,虽非全是特招之过,但各县市不论是否取消特招,都该合理调整超额比序项目与顺序。否则,在基北区,多元比序玩假的,唯会考是赖;到了台南,恪遵多元比序精神,却带起拼竞赛、抢干部、补体育、假服务的歪风。如此,十二年公教如何不走上歧途?
面对特招偃旗息鼓,多元精神荡然,台“教育部长”吴思华只能鼓励有特色的高中办理“小规模特招”,并要明星高中勇敢告诉社会“有什么特色课程,要招收什么样的学生”。事实上,应先要求各校摆脱特招抢学生的心态,认真发展特色课程,才能打破十二年公教的平均主义,回归“多元入学、适性扬才”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