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现代公民养成教育应该注意从娃娃抓起,使其及早浸润于传统文化的浓郁氛围中。”昨日,在2014·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上,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申申就“传统文化与儿童早期教育”这一课题,与海峡两岸专家、学者展开热议。
“中国有谚语‘教妇初来,教子婴孩’,孔子说过‘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颜氏家训》也提出,家庭教育越早越好,康有为在《大同书》中强调‘童幼习于善良则终身善良,童幼、习于邪恶则终身邪恶’。”李教授引经据典,例证儿童早教重要性。
李教授认为,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如此优秀,是整个民族赖以栖息的精神家园,我们没有理由不从娃娃开始抓文化的传承,而经典诵读就是文化润泽的有效良方。弘扬崇高的道德,追求完美的人格,以及对真善美的渴求,是中华民族最核心的精神,这些精神都融入了经典文学作品。诵读经典对儿童是潜移默化的过程,经典可伴随人的一生,经典是现代公民崇德向善的动力源泉之一。
“要形成凝聚各种力量的大教育观来陶冶儿童的情操。”李教授认为,首先要重视家庭教育。父母是对儿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第一任老师,营造尊老爱幼、兄友弟恭、父慈子孝、端亲睦邻、崇尚知识、勤劳团结的和谐家庭气氛,是所有父母的责任。和谐家庭气氛是对儿童进行文化启蒙教育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它促使儿童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品质和良好习惯。和谐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自然会懂得“接受爱并给予爱”。其次要重视学校教育,这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第三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如组织参观博物馆、文化名胜古迹等等。总之,要形成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对公民养成教育的合力。
“在有意识的教育或无意识的耳濡目染中,使儿童受到传统文化的洗礼,成为‘诚于中而形于外’的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李教授告诉记者,研讨会上,她与众多专家、学者达成了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