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教育机构创始人曾这样对多知网说:“技术需要文化基因、氛围,教育行业不知道技术这帮兄弟需要什么样的文化,什么样的工作氛围,怎么管理,怎么用他们的语言和他们沟通。我最大的感受是,教育公司转型互联网,很多公司最后会死在产品和技术上。”
有猎头对多知网说,教育机构都希望从百度、阿里、腾讯挖技术人才,但程序员跳槽教育行业的意愿并不强,个中原因颇为复杂。
程序员为什么不愿意到教育机构上班?他们内心最主要的诉求是什么?
多知网联系到的一位有海归背景、从外企IT公司跳入传统教育机构的IT男,崔晓男。他加入新东方已有四年时间。从他的口述中,我们看到面对教育行业,技术人才的心声:矛盾、纠结,同时对未来又抱有期望。
我12岁开始学电脑,到今年已第20年了。18岁,我高考[微博]考到长安大学公路工程监理专业,但我想继续把电脑学下去,所以选择出国留学[微博],在新加坡考取了政府奖学金,从2001年起在新加坡读书工作,2008年回国。
我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专业是数字娱乐科技,方向是游戏的设计与开发。在新加坡时,我做过手机游戏移植和开发。回国之后,在西安先后从事网络产品的设计、用户体验设计、微软ERP开发、美国墨西哥的ERP市场营销,后因为朋友的介绍以及ERP市场的不景气,辗转加入了新东方,今年是第四年,最初是优能高中部,之后是学校市场部,目前作为总监负责西安新东方信息管理部,算是从基层干起来的,所以还算能代表一部分在传统教育机构里奋战的IT兄弟们。
如果我在一家IT公司或有BAT背景的公司,没有特殊情况,我是不会考虑教育行业的,就算跳槽也肯定是同行业内跳。为什么?
第一,行业代沟。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IT、教育行业是两条平行线,公立学校的国家背景,以及新东方为首的民营教育机构在过去十多年里过得都很滋润,因为互联网对大家的思维冲击还没有那么大,传统的海报单页、讲座加上有个性的老师重复的冲击学生家长[微博],不同城市不同群体间的信息交流是闭塞的,竞争压力也小,所以玩得转。
但与此同时,IT行业是以超出教育行业几倍的速度在高速发展,人才积累、底层架构、企业文化等多方面都在积极的成长。人们还在感叹互联网的神奇,还在聊天室里惊叹一群人都可以不见面聊天了,还没想到这个东西还能影响目前能够基本满足需求的教育体系。所以,一个经历了千百年发展但仍处于处于成熟初期的教育培训行业和一个年轻但处于高速成长期的IT行业还没有产生实质上的交汇点。
教育是一个迭代周期较长的行业,一个老师一个课件一套讲法可以应付好几批学生,这就与迭代周期按天算的IT行业形成强烈对比,一个每天都想着用不同的方法做不不重复的事情的一群人也会给老师和行业带来很强烈的不安定感。
第二,IT人员的职业发展。一个IT人员的成长需要时间,IT又是一个迭代速度超级快的行业,每一个IT从业人员都是经历了长时间的学习、思考甚至熬过很多个夜晚,胖了肚腩,增了体重,还被说是民工,一点一点熬起来的。
因此,IT人员跳向同行业的公司是有价值的,而对于教育行业,价值就大大的降低了。教育的核心是教学,老师是传递教学的核心,无论线上还是线下都是这样,而一个学校最为倚重的也是老师,在IT行业摸爬滚打多么辛苦多么不容易的经验和能力在早期学校眼里也敌不过一个即使是刚出茅庐但口才了得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在这个行业里,教师的薪酬无疑是最高的,而IT人跳槽过来,如果这么多年辛苦的积累都不能转化为最基本的薪酬来养家吃饭,那么自然在跳之前就得仔细权衡一下了。
而且中国的IT人员职业发展很多还都比较死板,跳槽跨行业本身风险极大,更何况是教育这一与IT在过去很多年都不相关的行业。当时我跳槽到新东方时,也是因为这个问题考虑了很久。我老爸甚至给我说,我要是去了新东方,就跳楼,确实吓得我不轻。因为他会觉得我跨入一个不相干的行业会面临很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当然他后来很庆幸我来到了这里,不是因为工作,而是我来到这里得到了成长,性格也开朗了,更开心了。他去年已经去世了,我想他看到我现在的样子会觉得欣慰的,这一点我很感激新东方。
第三是行业环境。此前很长一段时间,教育行业并不重视对IT人员工作环境的投入。这些年,受国外公司理念的影响,工作环境才有大幅度的提升。
工作环境包括两点:一是硬环境,二是软环境。
硬环境是实实在在的椅子、桌子、电脑配置、网络速度等,很多IT公司都拿这些来吸引人才。虽然目前很多教育公司已经开始注意硬环境的投入,但也就是这两年,之前还是很差劲的,没有意识。很多学校,老师做Word、PPT这些东西用的电脑竟然比需要写代码编译做视频动画的IT人电脑还要好,很荒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没有武器,这些IT人的威力大打折扣也是在意料之中的了。
相比较硬环境,软环境的缺乏才是要命的。软环境是针对这群人合理的考核、支持、薪酬、工作氛围等。
IT人员的技能与教育机构直接需求的人才是相悖的,一边是以老师为首的表达能力很强,一边是以IT人员为主的小闷骚,本来就是两个很矛盾的个体。让不善于表达的IT工科男去说服影响面对几百号学生不用稿子侃侃而谈的新东方老师,这本来就是个有挑战性的事情,你看看王自如和老罗辩论的视频就明白我说的意思了。即便现在我自己主管一个部门,怎么调节IT人员的心理因素和提高他们的沟通技能依然是最头疼的事情。
教育行业的生存环境和IT行业不同,就好像把一头牛赶到了羊圈里,两边看着都怪,老师们觉得我们跟路边的网管没有区别,就是修电脑的,还时不时的叫一声“师傅”,弄得我们哭笑不得。我们觉得老师们的工作方式方法太落后,眼看着前面就是一个一个的大坑,也不忍心看着他们往下跳,但是大多数IT人受限于表达能力,不能用老师们理解的语言让他们明白,造成缺乏交流的现状,拉大了这两个群体间的距离,很难产生行为和精神上的共振。
我进入教育行业第一天,第一件工作是帮一位老师调整Word里面一个表格的外框线的颜色,然后我就崩溃了,大家对这种细小的需求要求很多,这不是我想做的东西,我是一个IT工程师,不是网吧的网管。直到今天,能把我们和网管准确分清楚的老师和职能人员还是很有限。
在教育机构中,IT人员是没有太多话语权的,特别是很多IT项目上拍板的并不是专业人士而是有老师背景的管理人员。老师们习惯性的用教研以及言传身教的经验来确定授课方式,培训新的教师,没有授课经验、在这个圈子外围打转的的IT人员很难说服或影响到老师的行为和思维模式。大多数学校对于IT的要求就是电脑网络运行正常,电脑出了问题可以应付就可以了。在很多人的感知上,在小米那样的公司工作的人与我们这些窝在教育机构里倒腾电脑的人是不一样的。很多老师是IT人员的主管,整天想的说的都对不上点,私下里都是抱怨多,但限于表达和沟通能力以及职位权限又在更多的是在生闷气,这些在IT机构的人听起来会觉得特别夸张,不了解情况的自然也不会冒险来了。
从工作角度来看,作为IT人,在IT公司中,知识体系、发展目标甚至工作中出了问题都会得到强大的支撑,而在教育行业里,很难得到专业的行业高标准的支撑,孤独感很严重。当你为了一个编译错误抓狂,或者数据库崩溃的时候,打开门外面不是什么DBA或者技术大拿,而是一群英语数学语文物理化学生物政治老师,对的,我想你理解我的意思。
这些都是很细小事情或者感受,但是他们却都实实在在的影响了一个IT从业者在教育机构的生存,当然这些东西的改善需要很多大方面的改善和改进,都需要时间。
现在在线教育火了,大的教育机构都在发展在线教育、移动端,IT人员的环境会不会发生变化?
答案是肯定的。我看到很多教育机构都在学IT公司提高IT人员的生存环境,以吸引更优秀的人加入,比如提供带薪假期、电脑、免费电影、高级人体工程椅、免费水果等,但是这些不是最关键的。
以我自己来说,我为什么喜欢做产品或者做设计、编程?因为当我可以凭空创造一个世界上原本没有的东西,那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那玩意不是钱来衡量的。我看过一段话:每一个程序员骨子里都固执的认为,自己是带着某种使命下凡来改造这个世界的,这些人不顾辛苦的熬夜、思考、不修边幅,为的只是一个算法的出现,一个架构的优化,一个页面的加载速度提升。而这些东西说出来,很多人的反应就是“神经病”。
能把这些高精密的东西搞清楚的人智商都不低,但是跨行业的人不能理解这些东西,IT人员在这些行业里就不会有安全感和归属感。所以你会看到很多创业公司都是IT行业的,因为对于这些人来说,忍受着辛苦改变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