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厦门 >> 教育 >> 正文

最新资讯

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挑战与应对

来源:广东网    更新时间:2015/1/9 11:08:30  阅读[8257]

  在当前新形势下,完善京津冀区域教育治理结构和发展模式,构建高效畅通的教育协同机制,超越过往以省市行政区划为基本单位的分立的公共教育体制,缩小区域内部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最终达成区域教育优质均衡的根本目标,将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孟繁华 劳凯声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近日于中南海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讲话部署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应着力做好的重点工作,并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中提到继续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早在去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并对如何进一步推进该项战略的实施做出了全面指示。

  作为基本社会公共服务的教育,会在这项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在当前新形势下,完善京津冀区域教育治理结构和发展模式,构建高效畅通的教育协同机制,超越过往以省市行政区划为基本单位的分立的公共教育体制,缩小区域内部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最终达成区域教育优质均衡的根本目标,将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探索教育体制创新的重要路径之一。

  区域优质均衡:京津冀协同发展对公共教育产生新要求

  从京津冀区域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来看,优质教育资源在三地的分布显着不均衡。京、津教育发展水平在全国位居前列,河北省则处于中下游水平,部分指数仅有北京市的1/4甚至1/5。在基础教育领域,京、津已先于全国大多数省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涌现出一大批全国闻名的优质幼儿园、小学与中学。相较而言,河北省则鲜有能够在全国叫得响的优质特色学校。在高等教育领域,京、津可谓名校云集,河北省则是以地方高等教育为主的高等教育规模大省,而非高等教育质量强省。

  在当前格局下,落实和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最根本就是要以促进京津冀三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目标,在教育经费与资源配置基础均衡的基础上,实现教师、学生与学校发展等多层次的高位教育均衡。

  第一,京津冀不同层级的公共教育服务有针对性地整合发展。基础教育应当以先进带后进,以共赢促成长,促成基础教育学校办学模式、师资培养、教育教学与评价方式等教育内核性资源供给的分享合作。促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协调发展,探索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跨地区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构建京津冀普通高校的跨校选修和学分认可转换制度。职业教育需结合产业布局整合盘活,有效发展跨地区同行业、同专业集团化办学,形成职业教育领域教师交流培训机制,实现京津冀不同地区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京津冀高职、中职学校的学分认可转换制度。

  第二,京津冀教育质量、教育均衡与教育创新的三向提升。教育质量提升意味着区域内教育体系更加完善,高质量的教育资源更加丰富,现代教育观念深入人心,素质教育进一步落实,人才培养质量、知识创新水平、社会服务和文化引领能力都得到显着提高。教育均衡提升意味着区域内人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公共教育机会更加充分,京津冀不同地区之间多种教育资源灵活共享;全面普及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建设高水平、特色鲜明的高中教育,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实现机会平等,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格局形成,家庭经济困难群体资助制度更加完善。教育创新提升意味着人才培养制度和招生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取得突破,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更加健全,教育体制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学校和师生更具有发展活力,创新人才培养取得突破。

  整合治理:京津冀区域教育发展面临重大挑战

  在当前以省市级行政区划为基本单位的公共教育体制下,如何突破传统的行政区划间“各自为政”的教育运作方式,实现区域内教育事业的有效治理,成为京津冀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战略”问题,也为各级政府和教育工作部门至少带来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重大挑战。

  首先,如何构建科学的现代化区域教育治理体系,建立新型区域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需要从根本上明确中央政府以及三个地方政府的宏观治理者角色及其相互关系,提高政府之间的协同治理能力。此外,政府、学校与社会之间也应当构建起有机协调的发展模式。其中,政府简政放权,减少过多行政干预将成为关键。学校也应当积极发挥办学自主权,与灵活多样的社会资源一同全面深入地参与到区域教育改革与发展当中。

  其次,如何实现三地教育体系的整体性重构,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充足优质的人力资源。目前北京与天津的高等教育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优质教育资源过于集中,导致过度教育和文凭贬值的问题。然而,对于作为全国第六大人口大省的河北省来说,却还有相当潜力的人口红利有待发掘。京津冀地区的学校有必要大力加强产学研一体化,注重与不同产业的上下游联动结构相适应,使其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都尽可能地在产业链上充分发挥对经济与社会的促进作用。此外,高质量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有必要采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实践取向的培养模式。这也就决定了京津冀地区的职业教育改革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将会比其他教育领域更加密切,面临的挑战也更加艰巨。

  再其次,如何才能在保障产业功能疏解与人口迁转的基础上,促进京津冀区域教育均衡化发展。政府尤其需要解决为迁转人口配置优质教育资源的问题,满足其子女就近上好学的需求。

  协同与创新:京津冀区域教育发展机制与路径

  要破解上述难题,实现京津冀区域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需要三地教育活动的各方参与者积极参与,以协同为机制,以创新为路径。

  “协同”应是京津冀政府与学校、社会之间基于共识、突破传统范畴的多角度、全方位的深度协作,意味着京津冀相关职能部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研究机构和社会组织等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各方机构,基于行政视角——研究视角——实践视角的协同,教育政策——教育制度——教师实践等不同层面间的协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多种类型教育之间的协同,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等多类主体间的协同,以及国内——国际教育实体间的协同。同时,协同合作应共赢互利,建构协同运作机制。

  “创新”则要求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要以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为抓手,在办学体制与管理体制等方面实现创造性的突破,释放区域教育活力。

  就京津冀区域教育发展的现实情况来看,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或值得重点关注和研究。

  其一,构建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治理机制。梳理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中各方的特点、优势、需求及可能存在的功能重叠和冲突之处,厘清中央和区域各层面、各类部门在京津冀区域教育协同发展中的责任结构与协同合作方式,协同构建一个权属明确、责任清晰、合作高效并且集合了政府、学校、社会机构和公民共同参与的京津冀区域教育治理机制,并以此为着眼点和关键展开区域教育发展的协同合作。

  其二,伴随区域功能调整和产业迁移的基础教育配套建设和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创生问题。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区域功能调整和产业迁移必然带来一定规模的人口跨区域迁移,社会公共服务的布局应当随之进行相应调整。当前有必要就适应这种一体化发展的办学模式、办学体制进行具有创新性的战略思考。

  其三,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方向与路径问题。高校是知识创新重镇,有必要促进其与各相关行业组织的协同,提升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

  其四,京津冀职业教育布局调整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问题。有必要结合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和用工需求对职业教育的整体布局进行优化调整,并以此为契机盘活廊坊东方大学城等历史遗留的不良教育资产。同时,有必要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办学经验,探索京津冀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构建突破办学地域、有利于产业互补的模块教学方式及教学实习贯通的培养方式,提升职业人才培养质量。

  其五,构建京津冀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的学分认可转换制度。开发有利于学生、教师、研究人员在京津冀区域内流动的跨校选修与学分认可转换制度,服务京津冀教育发展与从业人员的终身学习需要。

  如何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把握历史机遇,通过机制创新,促进京津冀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已经是当前摆在三地教育主管部门与教育研究者面前一个亟待回应与落实的重大问题。鉴于此,于2012年成立的首都教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将在扎实推进前期工作的基础上,为提高京津冀区域教育质量及公共服务水平助力。

责任编辑:城市网

广友牛评:


凡来源为南国网的内容,其版权均南国网所有。未经南国网书面授权,
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或建立镜像。
技术支持:165687462 网上爆料:165687462
Copyright© 2017 南国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080520号